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

28/3 愚公移山不是只用力鑿開大岩石。

 

由於這段話,讓我看得非常清楚,自己跟有智慧的人倒底不一樣在哪裡。


相信有不少人,在進行自己熟悉或是擅長的事情時,比如工作、考試、處理任何事務,倘若遇到不順、阻礙或是難以解決的問題,很常會戛然而止停下,或是中斷前進的節奏,甚至因遇到的困難感到頭痛、沮喪、失去信心與動力。


遇到麻煩與困難的第一反應,通常會先想破頭地要解決掉當下、眼前的問題,奮力排處萬難後,繼續前進。

這是最理想的狀態。

但假如無法解決,又該怎麼辦呢?

我的慣性是,繼續努力試試看別的方法,但不確定感也會提升,倘若隨著問題似乎難以動搖地繼續佇立在面前,信心也會開始漸漸搖動、低落。


「是哪個環節錯了嗎?」

「是不是這個開頭是錯的呢?」

嘗試許多努力仍然沒有進展,反而適得其反,不如不做更好。

然後就呈現膠著狀態。

僵著僵著,就漸漸失去了動力,提不上勁,時間一久了,成了爛尾的結局。



然而,面對「膠著狀態」,我的老師鄭明析牧師卻說:

「使用鏟子和鋤頭修築小路時,如果遇到露出路面的岩石,

就要放著別管,先把周遭的土挖出來,

這樣才能做很多事情。


如此一般,在做所有事情時,如果遇到困難的事,必須先將那件難事放一邊,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起。

如果因為地下埋有岩石,而一味地用鏟子鑿開岩石,就無法做其他的事情。


應該要先將那件事放一邊,以後再做。

就像這樣,不論是攝理的事情還是個人的事情,如果在做的過程中不順利,

就要先將那件事放一邊,

只做能做的事情。


假設跟十個人一起做事,

其中有人的內心如同石頭,無法溝通,

就要放著那個人,

先去跟其他內心如泥土般的人一起做事。

如果緊抓著內心如石頭般的人,想要把如石頭般的部分從他的心中挖出來之後再與他一起做,

這麼一來,原本很快能做到的事情,就算花兩個小時也完成不了。


在修築小路的過程中,如果遇到露出路面的岩石,

只要先清理表面的土,直接使用即可。

若試圖用鏟子剷除卡在路面的石頭,就無法及時修築小路。


考試遇到困難的題目時,若只把時間都用來解那道題,

就會連能解的簡單題目都沒時間寫,考試就結束了,

這樣就會落榜。


因此,每個人在處理眼前的事情時若遇到難題,希望大家先把難題放一邊,只做能做的事就好,其他的事情應該要直接略過。」

他說:「 神和聖靈賜下這個啟示,我傳達給你們了。」


這使我想起在過往參與團體時,一定會有與大多數人不太相合、對共識有意見的人,那樣的人不見得有提出更好的方法,但一定是反對大家正在前進的方向,假如帶領團隊的人停下群體的既定步伐,想要疏通他無法接受、難以理解的部分,就會延宕、甚至瓦解原本大家同意前進的計畫。

那時,等在旁邊的人們可能就會紛紛開始異動,前往他們可以繼續前進的各自目標與計劃。即使眾人都不離開,停在那裏的時間也是就這樣白白消逝了、時機也會消失。


所以就先放著吧。

對於自己過不去的坎、面對這人無法溝通時、學習遇到阻礙與不理解時,就先放著這種懸掛的心情。

如果無法昇華,就先降到地上,先放著,然後繼續前進吧。

有些事在前進、完成之後,回頭才發現,原先以為的那障礙,並不會阻礙這件事情的完成。有些障礙,會在進行的期間當中,自然而然地化解,或完成大部分事情後,回頭發現那只佔一小部分,並不阻礙整體。


比如寫一本書,開始第一章的時候,會因為一個章節處理不當而覺得痛苦,也苦於一時找不到足夠的資料,但可以跳過這節,繼續進行下一章或下一節,等到完成書大部分的內容後,回頭整理這一節,有時會發現,這一節尚可簡單處理,或已經有資料可用,又或者其實這一節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。直接刪除即可。根本不需要去解決這個阻礙。

不管是創作書寫或是撰寫研究論文,這樣的情況都經常會發生。


所以,愚公移山,並非只是傻傻地挖開所有的大岩石。

「穩住」、「沉住氣」,然後「前進」才是解決的方法。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photo by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