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

21/4 不是工作狂,也能事情越做越多越有趣。

 

當聽到他說:

「工作的樂趣。」

而且是「事情越做,事情越多,越感到樂趣。」

我幾乎陷入混沌當中,


根據我多年觀察自己,近年得到一個小結:

我是個一接觸事情,執行時會看到細節的類型,因為是自己觸碰的事,就無法也不忍看著不管,所以時間、性命允許的情況下,會把看到的細節一併處理,即便任務到此,也會盡量整理到好好移交給下一位任務者。


可想而知,細節越看越多,事情越看越大。

力氣卻越來越少,有時還會只剩下呼吸的程度。


所以當他這麼說的時候,與其說我震驚不如說打一個寒顫。

「事情越做越多」-通常旁人會認為自己能力不好吧?

「越做越感到樂趣」-這一定是個工作狂吧?


我有太多經驗是,事情越來越多,越攬越盛時,期限越來越緊,腎上腺素越來越活躍,眼淚就一直在眼眶打轉,心臟就像跳踢踏舞蹦蹦亂跳個不停。


我難以理解事情要越做越多。當然是趕快完成事情,趕快休息啊?!

「然後咧?」

繼續找事做。


或是什麼事也不做,等退休?

但現在工作年齡要求下不得不退休的長者,為了健康也是會去當志工或是尋找第二春事業來做。後來我看到許多提早退休在家休養的老者們,也萌生一定要活到老動到老的決心。


那麼,事情當然會越做越多。

也是。


但事情越多為什麼會越感到樂趣呢?

今天我領悟出來了。


忙碌地過完年後的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中、四月底,我頻繁地出遠門,就在剛踏進家門後不到24小時被邀請擔任某個講座的其一講者。

內容當然是我喜歡的。

但是時間太靠近。剛從海邊的太陽回來,按照過去經驗,我通常會被炙燒,後成為砧板上炙燒半熟的八腳章魚。

手忙腳亂地從夏日女郎變身成為台上的講師。


所以當然要在去海邊前提早準備講座內容。我真的花了不少時間在上面修改,本來我只是講者之一,短短十多分鐘,其實不用放太多內容,而且是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
可是主辦方讓我們看到與會者的發問與期盼,我就忍不住仔細思考,按照他們的發問,修改自己的講稿。結果寫了又寫,感覺快要變成一場50分鐘的演講。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是要濃縮成15分鐘的分享。

可是萬一QA時,他們發問這些問題,怎麼辦呢?

所以又不能刪掉,只能收起來,到時候看情況。

如果沒有人發問那個問題,就不用講。15分鐘的內容就好。

就像這樣來回反覆,我發現越看越多,事情就越來越多。

果然「事情生出事情」。

本來早就一下子準備好完成的事,因為越做,結果越多。


是的,越做「結果」越多。

事情越多。

收獲也越多。


為了與會者想知道的內容,我思考、回顧、撰寫、補充忘了很久的事情。也因這行動,成了我手邊停滯不前的事情的燃料與養分。由於停滯好一段時間,內心也沉寂良久,但這次動起來,其他的事情也動了起來,

那顆心也跟著舞動。

沒想到,因著活躍的心與活過來的事情,樂趣越來越多。


這應證了他所說的:

「人生由『事情』和『希望』所構成。

若不做事,就沒有希望;要做事才會有希望,

會因為做事而產生希望。」


生活真是如此,你花心思在什麼事情上面,產生期望與希望,就會產生樂趣。即便是網購,因為花時間挑了跟平日不同的款式與口味,也會對它們的來到有所期待。即便貨到後不如人意,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。

若投注更多心血在自己所關心的人事物上,內心的希望就會漸漸浮現,每天生活的樂趣也會油然而生。

所以事情生事情。

樂趣生樂趣,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photo by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